欢迎访问江南全站app下载|江南官方平台体育app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
全国咨询热线:

13703068480

新闻动态
推荐产品

新闻动态

一朵华为云怎么样才能做好百模千态?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

发布日期:2023-10-01 01:57:38   来源:新闻动态浏览次数:1

  步入智能化,需要迎接的困难依然不少。在大模型能力涌现、多模态融合、MOE等趋势下,模型参数很快将从现在的5400亿超过数万亿,对海量的稳定算力、大规模并行训练、及整体的架构设计都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。同时,数据集规模的迅速增加,数据高效存储、清洗和标注的难度,以及海量Token的训练等充满挑战。

  “可以说,大模型及相关应用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软硬件系统工程”,华为云CTO张宇昕判断道。

  在上篇《全面智能化,华为的“硬功夫”》中,我们总结在硬件层面,华为的策略是从底层建基开始做起,以硬件为切入,打通感知层和连接层,凭借特色化行业军团打入各行各业,出具智能化解决方案。也正是因为华为本身软硬一体化的特殊性,催生了其既要做好“硬件层”与“软件层”的连接,也要做好软件层与千行百业连接的需求。

  近期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,华为云公布了一系列实践,进一步印证了软硬结合的深层次逻辑:

  面向底层算力,宣布华为云昇腾AI云服务正式上线,提供算力集群、计算引擎CANN、AI开发框架MindSpore和AI开发平台ModelArts,构建AI云底座;

  面向客户、开发者开发训练,上线“昇腾AI云服务百模千态专区”,同时整合了应用开发需要的开发生产线、低码/平台、AI应用框架及全新的AI应用工程套件,降低开发门槛;

  面向大模型落地,发布华为云Stack 8.3,提供13类100+云服务,重点增强盘古大模型、工业互联网、数据要素流通、软件开发生产线四大核心能力。

  通过梳理本次大会内容,光锥智能发现,华为云服务总体分为两个大板块:一是面向计算,以硬件交付为主、提供算力的业务;二是直接面向客户,以软件交付为主、提供服务的业务。

  如果将华为提出的全面智能化战略形象化,算力就好比是引擎,计算就是发动机。华为云平台在其中承担连接器的角色,向下调用算力平台,向上兼容千行百业。对外,也给千行百业的智能化描绘工程图纸和提供工具。

  随着大模型厂商的不断推进,让“大模型落地各行各业”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,这同时也激发了大规模底层算力调用的需求。

  作为底层的算力,以前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本地部署方式完成,而现在明显的变化是,大模型开始推动算力基础设施不断“向上”,服务于千行百业的客户。

  但要把算力直接部署在企业端,本身是件门槛极其高的事情,正如华为云代理厂商告诉光锥智能,“预算要千万级起步,其次还要配备研发技术团队”。这就导致,从计算平台到客户之间便产生了一道鸿沟。

  谁来填补这道裂缝?华为给出的答案是“昇腾AI云服务”。据华为云透露,截至目前,其在贵安、乌兰察布、芜湖建设了3大AI算力中心。算力中心没办法直接提供服务,但通过云计算就可以把像水电一般的算力转化为“即开即用”的服务一起出售给用户。

  就像一块块搭积木,昇腾AI云服务将算力平台和云计算平台的能力组合在了一起,硬件发挥传输信号、计算等能力,软件发挥数据传输、存储、加密等能力,软硬件一体化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。据了解,目前基于华为昇腾AI云服务,同时通过软硬协同实现算子融合与混合精度的优化,让训练效率提升45%。

  具体来看,华为昇腾AI产业生态由云边端的硬件、异构计算架构、AI框架、应用使能和行业应用层构成,这几部分揭示了华为AI能力如何落地行业场景的全过程。

  我们可以把上面这张图理解为一间正在投入生产的工厂。异构计算架构层好比一台万能的生产机器,它具有极强的兼容性,既支持CPU的引擎,也支持GPU、TPU的引擎,有了算力整个工厂才得以运作起来。

  AI框架就好比是工人手中的图纸,只有对照着图纸,才能知道每一步的生产步骤。有了机器、图纸还不够,工厂还给每位工人配备了一些封装好的扳手、锤子等工具,这也就是“应用使能层”的作用。待工人将图纸的样式组装为现实的产品,会立即被分类投入到不同的产业线进行打包处理,这也等同于AI进入到了各个行业当中。

  华为从最底层打造了一个最全的生产工厂,也提供了各类服务。如在异构计算架构层不仅支持不一样的处理器,还提供了四种算力供给模式,一种是直接卖服务器的裸算力模式;第二种是租服务器的租算力模式;第三种是通过服务器打造一个云服务空间,提供算力支持;最后一种是以MaaS服务的方式提供算力。

  纵观全世界,谷歌、亚马逊等云厂商多以云算力模式、MaaS模式的方式提供算力,英伟达等硬件芯片厂商多以裸算力、多租户模式提供算力,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之间泾渭分明。

  不过,多算力供给模式正在慢慢的变成为趋势。据外国媒体报道,英伟达慢慢的开始通过与一些云厂商签订GPU合同,“逼迫”他们租用英伟达的服务器,以此来打通云算力和MaaS模式。

  算力层的优势是一个新引擎,华为云才是带领华为智能化走向千行百业的那辆马车。

  全联接大会中,除了发布昇腾AI云服务,华为云还升级了Stack 8.3版本,为公司可以提供一站式建设专属大模型的工具和服务。据了解,全新的Stack8.3版本,提供了完整的AI生产链,包括AI算力、计算结构、框架、开发平台、开发套件、基础大模型以及专业服务,降低大模型的建设门槛。

  “大模型不是少数企业的专利”,华为云Stack总裁尚海峰说道:“华为希望让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大模型。”

  但从企业内部来看,数据的实时采集受制于非数字化终端,数据的实时上传受制于低速网络,数据的实时分析受制于数据孤岛,行业数据难采、难传、难用,诸多因素都阻碍了智能化的进程。

  带着这个思路再看Stack 8.3目前的产品布局,颇有种针对企业痛点逐个狙击的感觉。

  比如在8.3版本中,重点对数据要素流通能力进行了增强,而这正是企业面临智能化的第一道难关。在数据实时采集方面,华为打造了感知层硬件进行支撑;未解决上传速度的问题,华为QingTian架构基于高速新型网络协议,打破了算力、存储和网络的边界,完成对多算力的对等互联,以解决此前低速网络带来的数据传输时间过长、数据丢失等问题。

  另一方面,数据需要在流通中才能充足表现价值,但当前业界仍然缺乏可信的数据流通机制,这样的挑战在大模型时代尤为突出。

  数据是行业用户的核心资产和竞争优势的源泉,行业用户部分关键敏感数据难以实现共享或者“出厂”,例如政务行业中涉及到城市发展、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等方面的数据;金融行业中责权、债务关系相关的数据;制造业的资产明细、生产数据及明确要求不可以出园区的数据等等,此时基础大模型难以适应行业智能化需求。

  为此,每个云厂商都在着重建立保障数据要素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可信机制。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成为其中最核心的能力,这原本是金融交易中的核心技术,如今也慢慢的变成为了基础能力。

  在数据流通环节,区块链技术能进行数据确权、防篡改,隐私计算技术确保数据在应用中“可用不可见、可算不可识”。华为Stack 8.3将上述多种技术进行数智融合,让公司能够实现算法、模型和数据集等高质量数据产品的开发,满足数据的使用标准;并通过EDS交换数据空间让数据可信流通与授权运营,确保数据不出域。

  其他厂商也在数据层积极布局,蚂蚁专门推出了针对数据流通安全的平台“摩斯”,独立对外提供服务,产品化页面操作包含分布式和集中式计算模式提供安全匹配、匿名查询、安全模型、安全统计等各类产品。

  保障数据安全和流通之后,面对智能化的应用开发,很多企业都是“丈二的和尚,摸不着头脑”。Stack 8.3版本是一站式开发平台,提供从编码规范、分布式构建、漏洞检查到协同开发等30多种核心能力,建立了流程、工具到经验一体的软件开发生产线CodeArts。

  对比上文所提到的ModleArts的逻辑是一样的,几乎开发者在软件开发中的所有流程和工具、服务,都能够在CodeArts中找到答案。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海舟技术公司,专门负责船舶系统的软件业务和开发,基于CodeArts的结构化流程和契约化研发确保交付零偏差,实现千人高效协作,打造大型工业领域原创技术“策源地”。

  无论是被动的一体化,还是主动的一站式,能够准确的看出目前华为云的整体思路不仅要做深更要做广,为智能化时代,打造一个AI云基座。

  在技术发展的早期,有时候建立标准比发展技术本身更重要。这也是华为云的思路。比如无人驾驶技术在发展的早期也曾经历混乱和迷茫,直到业内将无人驾驶技术分为L0-L5,框架清晰之后,才迎来了具体的技术突破和落地。

  华为云认为对于大模型的思考也应该如此。基于思考,华为云将大模型分为了L0、L1、L2三个层次,形成了5+N+X的三层解耦架构。

  其中5指的是5种基础大模型,包括自然语言(LLM)、视觉(CV)、多模态、预测决策(推理)、科学计算5种不同方向的大模型;N是基于通用大模型打造的行业大模型,利用特定的行业数据,基于无监督自主学习行业知识,形成的行业的大模型,也是目前大模型在产业应用落地的主要形式;而X则是L1结合场景数据形成场景大模型,以适应行业的需要。

  从 L0、L1 到 L2,遵从由“通”到“专”的分层级模式,通用大模型用来定性、行业大模型定量,而场景大模型则代表了无限可能。在这样层级分明的架构中,能够实现从 L0 通用模型到 L1 行业模型再到 L2 专用模型的快速开发流程。

  据光锥智能了解到,首先,盘古大模型采用完全的分层解耦设计,可以灵活适配、满足行业多变的需求,企业既可以为自己的大模型加载独立的数据集,也可以独立升级模型。

  但同时,大模型的三级模型之间可以交互优化。L0 模型可以为 L1 模型提供初始化加速收敛,L1 能够最终靠模型抽取蒸馏产生更强的 L2 模型,L2 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通过积累难例数据或者行业经验反哺 L1。

  或许这也正是华为云能快速同时推出9大行业大模型的原因。全联接大会中,华为云一口气“上新”了9大行业模型,矿山大模型、气象大模型、医药大模型等,针对具体行业具体业务,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。

  与其他云厂商提供的行业大模型不同的是,华为的行业大模型已经在实际业务中“跑过一轮”,带着实战经验就能起到关键作用。

  比如在近几年极端天气与日俱增之际,对气象预测的精准度有了进一步要求,盘古气象大模型与中国国家气象局合作,使得中长期气象预报精度首次超过传统数值方法,速度提升10000倍以上。具体而言,该模型使用全球39年的天气数据来进行训练,仅用1.4秒就完成了全球24小时的天气预测,同时对台风路径预报等极端天梯,提高了精准度。

  同样,煤炭行业面临着开采地质条件复杂、灾害多发(如煤尘、水、火、瓦斯和顶板等自然灾害)、生产效率较低、作业环境恶劣、人员短缺等挑战,为应对这些挑战,大模型在尽量增安、少人。仅以瓦斯隐患预测一个场景举例,借助大模型对井下采煤、设备、矿压、通风、安全监测、地质、瓦斯抽取等系统数据来进行智能融合分析,对井下关键位置瓦斯浓度进行预测,实现瓦斯隐患的超前预警。

  当然,这得益于华为在智能感知层的纵深布局,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再次发挥作用和价值。

  未来,百模千态将面临一个个越来越艰深的行业和越来越具体的场景,无论是华为云还是其他云厂商,都要一直思考着陆点,深入无数毛细血管,才能迎来质的改变。

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
0 0
网友评论

管理员

该内容暂无评论